专家简介

杜长军
风采展示
杜长军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医师
毕业于徐州医学院 进修于北大一院呼吸专业。江苏省中西结合急诊学会副秘书长、徐州市急诊学会主任委员,担任多个医学杂志的编辑、编委。市拔尖人才、市优秀专家、省“333”工程高层次科学技术带头人。发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论文20篇(第一作者),其中中华8篇,获市科技进步奖二项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项、 国家医学发明专利技术6项、获全国医药界精英奖。
从事过急救医学工作,现对呼吸内科常见病、多发病以及复杂病症诊治有较多研究。
专家门诊时间:周四全天
专家风采:
见微知著为患者
——记徐州市中心医院呼吸科主任杜长军
2010-12-19
2007年,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从事急救医学工作长达十余年的杜长军,调入本院呼吸科工作。他虽然读大学时在徐州医学院学的是内科,毕业后二十几年一直从事的也是内科临床,但从治疗病种较多的广义的内科,到相对集中、独立的呼吸内科,还是要有一个熟悉和适应过程的。因而,从调进呼吸科那天起,杜长军便利用白天休息时间和每个夜晚,攻读国内外权威的呼吸科医学论著,通过网络等途径吸纳世界最前沿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信息,开始了他从医生涯的又一次拼搏进取。正如他本人所说:“医学的发展从古至今从未有像当代这样迅速,医生必须终身坚持学习、不断创新,不然你就会落伍。”
2008年初,院领导将杜长军派往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师从国内著名呼吸科专家,专题进修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断治疗。这次进修和临床实习,使杜长军进一步开阔了视野,接触了许多在以往临床中很少见到的疑难病例,使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拥有二十几年内科临床经验,加上长期诊疗中不可或缺的对相关学科的涉猎,又有了这一次的刻苦钻研和进修,杜长军具备一个独特的优势:身为呼吸科医生,而又不只囿于呼吸科,面对任何一位来呼吸科就诊的患者,他都可以多角度、多思路地为患者科学地分析病情,从而轻轻拨开浮云,透过种种表面现象找到致病的“真凶”。他说:“我们往往需要跳出呼吸科,站在本学科之上、之外,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,来考察呼吸科患者的病情和发病机理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对某一特殊病例的治疗山穷水尽之时另辟蹊径,实现峰回路转。”
2009年初,杜长军接诊了一名来自安徽宿州的退休老教师。患者男性,3个月前出现咳嗽、气喘、下肢浮肿,先是在本省一家三级医院住院治疗月余,不见好转,后又慕名去苏南某知名医院的中医科,又是住院一个多月,全身症状仍不见缓解。杜长军查阅了两家医院的诊断和用药情况,发现两家医院的医生不约而同地将患者诊断为“老慢支”,按照此病“一条道走到黑”地进行常规用药,却不曾想过换个思路——找出隐藏在病情背后的真正的病因。杜长军认为:患者如果真是“老慢支”的话,那么两家医院的治疗方案都是勿容置疑的,这说明患“老慢支”的可能性极小。他通过观察临床表现、详细了解病史、反复进行痰检,很快确诊患者的症状为“肺部真菌感染”所致。按病因进行综合治疗一个星期,病人便症状好转出院了。
安徽灵璧县一名男性中年农民,已反复咳嗽数年,在当地就诊一直怀疑为慢性支气管炎,反复进行抗生素治疗却不见好转。2009年4月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专家门诊,杜长军看了外院治疗病历,耐心地和患者拉起 “家常”:起初刚出现咳嗽的一段时间有没有其他反常的情况?在一天24小时中咳嗽有什么变化?就在这像是不经意的相互交谈中,杜长军得知:患者从出现咳嗽之初胃里便经常往上泛酸水,至今仍是;咳嗽多出现在餐后和晚上——这两种症状均不支持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。至此,杜长军的心里基本有“底儿”了,经胸部X线等相关检查,很快排除了因慢支、肺部或咽部感染等引起咳嗽的可能,诊断为“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咳嗽”。杜长军为患者开了抗反流药物,患者既未住院,也没做其他任何治疗,回家服了3天药症状即消失了。当地村保健室的医生问患者是怎么治好的,他拿出药盒给医生看,保健室医生很惊奇:“想不到治胃病的药,竟然能治好呼吸道的毛病。”
本市农村一中年男性病人,数月前因患慢性咳嗽先后在两家医院就诊,一家医生诊断为咽炎,另一家诊断为喉炎,但打了多天吊针均不见效。近日患者来到徐州市中心医院呼吸科求治。杜长军主任在准备给患者做相关检查之前,和他作了详细交谈,反复提醒患者:出现慢性咳嗽的同时还有什么异样的感觉?患者愣了半天,忽然伸出左手食指从左耳下缘往喉部划了一个来回说:“每次咳嗽这一带就发痒。”患者的这句看似和呼吸道疾病“八竿子都打不着”的话,却引起了杜长军主任的职业敏感。他当即意识到:耳内和咽部之间有咽鼓管相连接,会不会是耳朵里的毛病通过咽鼓管刺激上呼吸道而引起慢性咳嗽?杜长军主任观察了患者的左耳门,发现其耳中积聚大量耵聍(耳垢),当即小心翼翼地为其掏出——
连患者自己都不敢相信:杜长军主任只为他掏了掏耳朵,他便再也不咳嗽了,困扰他好几个月的呼吸道疾病,在杜长军主任这里未打一针、未服一片药,就这么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