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里的“360行”丨傅宁:核医学医生的光影人生

2025-07-30 徐州市中心医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



医院的长廊永远流动着两种时间:

电子钟跳动的数字时间,

与生命抗争的脉搏时间。

从执柳叶刀的外科圣手到调试CT机的工程师,从执听诊器的内科医师到显微洞察的病理医师,每个岗位都是拯救生命乐章中不可替代的音符。那些被简化为“白衣天使”的称谓背后,是各种专业资质证书在黑暗中发出的微光,是多个岗位齿轮咬合转动的精密韵律。

医院里的“360行”系列文章,不只是一组于医院各岗位的简单素描,而是对医院生命守护体系以及医学人文的解构。通过他们娓娓道来的故事,我们会发现,在平凡岗位中,也有照亮生命的纯粹星光。谨以这组报道,记录所有为生命续航的微光。



在医院里,有这样一个科室,它如同连接微观分子影像与宏观临床诊疗的“神秘桥梁”,而守护这座桥梁的,便是核医学科医生。傅宁,一位在核医学科岗位上坚守了21年的医者,用她的经历,为我们揭开了核医学世界的神秘面纱。


1

晨光中的坚守:核医学科的日常序曲

清晨7:30,傅宁和同事们已开始核对ECT检查名单,这是他们每日工作的开端。全身骨扫描、心肌灌注显像、肾小球滤过功能检查、甲状腺显像……在核医学科,每一项检查都有着独特的显像方法与目的,每一份申请单都需要仔仔细细地审查,任何一个细节都不容放过。

工作中,面对那些因不了解而对辐射安全充满担忧的患者,傅宁总是耐心解释:“ECT检查很安全,我们用的显像剂,剂量很小,一次检查受到的辐射量好比手电筒,不要想象成高压电。” 在她看来,核医学检查绝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操作,更需要人文关怀,要让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感受到安心与温暖。不同的检查项目,患者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大不相同。骨扫描患者需要经历2-4小时的漫长等待期,只为让99mTc-MDP在骨骼中充分分布;心肌灌注显像则需要分两次给药,模拟心脏在负荷和静息状态下的真实情况。每一次检查前,傅宁都会与患者进行耐心、细致沟通,确保他们了解检查流程与注意事项。



2

“火眼金睛”下的精准诊疗

在检查室内,SPECT/CT设备缓缓运转,仿佛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。当患者检查结束,傅宁便投入到报告撰写工作中。ECT的判读,需要练就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既要熟悉人体的生理变异,又要时刻警惕潜在的病理信号。在骨骼显像中,一旦发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灶,她便会立刻警觉起来:“可能是转移瘤,需要结合病史进一步分析。”而面对心肌灌注显像中出现的异常灌注减低情况,她会深入分析原因,努力寻找“罪犯血管”。一份精准、有价值的核医学报告,就像是临床诊疗路上的“路标”,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实现早期诊断,协助他们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
回顾20多年的从医经历,傅宁见证了核医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的巨大作用。曾经,一位疑似肺栓塞的患者,通过肺通气/灌注显像得以确诊,及时得到救治,挽回了生命;还有反复胸痛发作的患者,经检查发现重度心肌缺血,凭借核医学的精准诊断,及时进行冠脉造影和支架治疗,避免了病情恶化……这些案例让傅宁深刻意识到,核医学虽然不像外科手术那样直观,但却是名副其实的“看不见的救命科室”,也让她对这份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发坚定。



3

光影世界的创新征程

核医学科的范畴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广阔,它不仅是诊断科室,还是治疗科室。核医学科医生也不仅仅是设备操作者和影像诊断者,更是患者诊疗全程的重要参与者。傅宁至今还记得那位年轻的女性患者,患有甲亢的她,经过多年药物治疗,效果却不理想。随着年龄增长,她渴望拥有自己的孩子,却屡屡受挫,两次怀孕均以流产告终。傅宁和团队采用131碘治疗,让她的甲亢得到了控制,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。如今,这位患者已经儿女双全。在很多人“谈核色变”的当下,傅宁却深知,核医学科是对放射性核素科学、精准的应用,尤其是在治疗领域,已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

如今,核医学科正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。各种新型示踪剂宛如精准的“生物导弹”,能够直击病灶,让肿瘤微环境的可视化成为现实,为肿瘤诊疗带来了更多可能。

在这个由放射性光子编织的光影世界里,核医学科医生就是专业的解码者。他们用放射性同位素散发的微光,穿透疾病的迷雾,为无数患者照亮诊疗之路。这,便是核医学独特的魅力,也是核医学科医生坚守与奉献的意义所在。



人物风采

傅宁

核医学科 副主任医师

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神经分子影像学组成员,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影像学组组员,徐州市医学会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。



致敬,

每一位把专业精神淬炼成信仰的守夜人!




来源:核医学科

本文审核:鹿存芝




监制 | 王培安

总编 | 陆仁平

审核 | 孙海芹 宋璞

编辑 | 王斯琦

徐州市中心医院

微信订阅号

聚合丨服务丨展示
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