优质服务专栏(二十八) 丨骨脊柱外一科:全周期为颈椎病患者解除病痛

2025-10-17 徐州市中心医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 徐州市中心医院


“胳膊麻得睡不着,休息也不管用,可把我折磨坏了。”3周前,76岁的孙女士出现行走不稳、四肢麻木无力且进行性加重症状,在外院检查后,她被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,存在C3/4、C4/5、C5/6椎间盘突出(C3/4尤为严重)及C6/7椎间盘膨隆。为寻求进一步治疗,孙女士来到我院骨脊柱外一科,门诊以“脊髓型颈椎病”诊断收治入院。


严谨术前讨论

确定手术方案


入院后,骨科主任、二级主任医师马超及团队为孙女士展开全面病情评估:通过分析颈椎MRI影像,结合她的疼痛范围、发作规律等临床症状,团队明确保守治疗已无法缓解脊髓压迫,手术指征显著。经多轮病例研讨,最终确定实施“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”,核心目标是在严格保护神经的前提下,恢复颈椎正常序列与稳定性,彻底解除脊髓压迫。

考虑到颈椎部位神经、血管密集交织,手术操作精度要求较高,可能面临神经损伤、气管食管损伤、术后深静脉血栓(DVT)等问题。为此,医疗团队制定了周密应对策略——术中采用微创操作减少组织损伤,术后短期合理使用抗炎药物预防感染,细化每一个手术环节的操作标准。


精细操作护航

解除病痛根源


9月18日,孙女士接受“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+椎体次全切+椎间融合内固定术”,手术团队严格遵循术前方案,一步步为她的颈椎“除障解忧”:

医生先在孙女士颈部血管以及器官间的“安全通道”精准穿行,顺利抵达椎体前方;随后用“透视眼”(C型臂X线机)反复确认节段。接着安装专用“撑开器”,轻轻撑开颈椎间隙以方便操作;去除责任间隙椎间盘及责任椎体,彻底解除压迫脊髓的椎间盘组织和“小骨刺”(骨赘)——这些正是导致孙女士胳膊疼麻的“元凶”。


资料图


医生将咬下来的自体骨修修剪后装入钛金属“小笼子”(钛笼),精准植入椎体间;再次用“透视眼”确认钛笼位置端正、颈椎高度恢复满意。缓慢松开“撑开器”,借助颈椎周围韧带、纤维环的弹力将融合器牢牢夹紧,防止松动。最后,在C3-C6颈椎前方放置合适长度钢板,钻孔后拧入螺钉固定;经“透视眼”全面检查,钢板、螺钉、钛笼及融合器的位置均符合预期,手术顺利完成。


全周期保

ERAS理念助力康复


科室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,针对颈前路手术患者,深度践行加速康复外科(ERAS)理念,打造精细化全周期护理体系,为孙女士的康复全程保驾护航。

科室护理团队创新构建“颈椎病专病护理质量指标”:术前为孙女士开展心理疏导缓解焦虑,同步指导颈部放松训练、呼吸功能训练等预康复内容,帮她提前调整身体状态;术后聚焦疼痛控制、康复训练等核心需求,按预设阈值制定个性化方案;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、线上指导提供延续照护,解答居家康复疑问。


针对传统术后“长期卧床”的情况,科室将部分患者术后下床时间渐进式缩短至72小时内,且采用“医护联合查房”模式确定具体时机:孙女士术后次日,医生通过结合她的疼痛程度、生命体征,结合护士反馈伤口引流情况,判断她已具备下床条件;随后在护士指导下,孙女士掌握正确起身姿势,在护工协助下完成首次下床活动——这不仅让她增强了康复信心,更有效降低了深静脉血栓、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风险。

为确保护理质量,科室建立“指标监测——策略调整”闭环体系:护理团队每天跟踪孙女士的疼痛评分、并发症发生情况、康复进度等关键指标,发现问题调整方案。一系列精准举措,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,显著加快了她的康复进程。


从术前的细致评估,到术中的精湛操作,再到术后的贴心护理,骨脊柱外一科医护团队用专业与温暖,帮助孙女士逐步摆脱了颈椎病的困扰。出院时,孙女士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致谢:“不仅医生手术做得好,护士们也处处为我着想,恢复得这么顺利,真是太谢谢你们了!”


事实上,孙女士的康复故事只是骨脊柱外一科优质服务的一个缩影。未来,科室将继续深耕颈椎病等脊柱疾病诊疗领域,不断优化诊疗与护理方案,为更多患者的脊柱健康筑牢 “防护墙”。





本文审核:马超

供稿:周恒才

来源:骨脊柱外一科




监制 | 王培安

总编 | 陆仁平

审核 | 孙海芹 宋璞

编辑 | 王斯琦

徐州市中心医院

微信订阅号

聚合丨服务丨展示

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