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1日    
05:就诊指南
本版新闻列表
处暑至,这份养生指南请收好
发现子宫内膜息肉莫惊慌
 
准印证号:苏新出准印 JS-C018  主管:徐州卫生局  主办:徐州市中心医院(原四院)
 
返回主页
字体: 放大 默认 缩小

处暑至,这份养生指南请收好

2025-09-01

“离离暑云散,袅袅凉风起。”处暑节气悄然来临,意味着酷热难熬的伏天已近尾声,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由夏季的炎热转向秋季的凉爽干燥。尽管“秋老虎”的余威尚在,但昼夜温差开始拉大,空气湿度逐渐降低,“秋燥”悄然登场。因此,处暑时节,人体养生应顺应自然界“收”的特性,做好“滋阴润燥、养护肺气”的功课。特为您送上以下健康建议,助您安稳度秋。

起居有常 养阳护肺

处暑后,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,合理的作息能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。中医强调 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, “早卧”指在晚上10点半前入睡,可帮助身体收敛阳气,避免夜间阳气耗散;“早起” 建议在清晨6点至7点间起床,此时肺气开始舒展,适当开窗通风、呼吸新鲜空气,或简单拉伸,能促进肺气宣发,改善日间精神状态。

同时,需注意睡眠环境的调整。睡觉时避免空调直吹或温度过低,以防寒气侵袭肺部;若室内空气干燥,可在床头放置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,缓解呼吸道干燥。

饮食调摄 润燥养肺

处暑饮食的核心是“润燥养肺”,需根据“秋燥”的特性调整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。首先,应减少辛辣、煎炸类食物的摄入,这类食物易生内热,加重肺燥症状;其次,瓜果寒凉需适量控制,过量食用易导致腹泻、腹胀等不适。

建议多选择清热生津、养阴润燥的食材,如百合、银耳、莲子、梨、山药等。烹饪时以清蒸、炖煮、煲汤为主,如百合莲子粥、银耳雪梨汤、清蒸鲈鱼、山药排骨汤等,既能保留食材营养,又能避免上火,更好地发挥润燥功效。

运动适度 避汗耗津

处暑时节的运动需遵循 “收敛”原则。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,过度出汗会耗伤肺气和津液,加重秋燥。建议选择温和舒缓的运动方式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慢跑等。

运动时间建议选在清晨或傍晚,此时气温较低、空气湿润;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,可喝少量温盐水或蜂蜜水,避免饮用冰镇饮料;若运动后出汗较多,需及时更换干爽衣物,以防受凉。

保湿防燥 内外兼顾

“秋燥”最直接的影响是皮肤和呼吸道干燥,需从 “内补外护”两方面做好保湿。皮肤干燥者可选择温和的润肤露;口唇干燥时使用无香料的润唇膏,避免频繁舔唇加重干燥;鼻腔干燥者可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1-2次,或在鼻腔内涂抹少量凡士林。

内在补水同样重要,建议少量多次饮水,每天饮水量控制在1500-2000毫升,以温水为宜。白天可适当饮用菊花茶、麦冬茶、罗汉果茶等,帮助清热润燥、缓解咽喉不适。

另外,有慢性病的朋友,在这个季节变化的节点,更需警惕。“秋燥”可诱发或加重慢阻肺、哮喘等病情,要注意口鼻保湿,出门尽量佩戴口罩,避免吸入冷空气及刺激性粉尘。处暑后气温波动易刺激血管痉挛,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应及时增减衣物,在饮食上严格控盐、低脂。规律监测血压,遵医嘱调整用药。脾胃虚弱人群应避免生冷油腻,糖尿病、高尿酸患者应注意汤羹中糖分的控制,慎食浓肉汤、海鲜等高嘌呤食物。

处暑,作为夏秋之交的重要节点。顺应“收、润、养”的自然法则,科学调整起居、饮食、情志,尤其关注肺脾健康和慢性病管理,是开启“健康之秋”的关键一步。让我们共同遵循中医智慧,健康迎接金色时节。

综合

字体: 放大 默认 缩小
 
Copyright Reserved 2007 徐州市中心医院(徐州四院) 版权所有
本报地址:徐州市解放南路199号(徐州市中心医院行政办公楼六楼)  邮编:221009
编辑电话:83956060  投稿邮箱:xjkyb@126.com  网址:http://www.xzch.cn